Old行銷快易通

【數位教育的現場長啥樣?】PISA 負責人:AI 時代,要成為一等人類,而非二等的機器人

COVID-19 疫情在台趨緩,但後疫情時代下的教學現場,萌發許多科技與教育新創合作的契機。《親子天下》23 日下午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上,邀請 8 位跨行、跨國的教育學者與創業、創投家,越洋與談。

PISA 負責人安德列・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自 COVID-19 疫情爆發至今,和多國社會組織、教學人員相互聯繫、了解停課後的數位學習成效。他發現,「即便過去 6 個月的教育創新比過去 6 年還多,但學習質量並沒有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轉變」。原因在於,數位教學是轉換教學形式,但學習本身更看重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 。

AI 世代的 學生要學會 「承擔錯誤 」

當 AI 時代來臨,許多人擔心被取代,但史萊賀認為,科技和人應該互相輔助,而非取代。他提醒,過去的教育制度,讓年輕人成為「二等人」,但學習應該因應時代環境改變。他提出 未來教育方向應該思考:「如何成為一等人類,而非二等的機器人。關鍵在於年輕人要有獨立學習的能力。

他以國際 PISA 測驗成果指出,傳統的學習模式在現代社會並不管用,反倒是壓抑了當代社會學生自主學習看重的「學習動力」。

傳統教育模式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探索發展

史萊賀表示,不少學生在小學四年級時,很喜歡自然課程,因為學習知識過程,就是在觀察自然生態的因果關係;但到了 15 歲、國中學習階段,卻變得不喜歡自然課程了,因為要開始背公式、考試,「我們塞了太多東西在小盒子裡」,他認為,傳統的教育方式,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考試主要測驗的是知識,但 知識「量」的累積,並不等同於學生學習的「質」。史萊賀說,知識作為學習根基,學生有無「承擔錯誤」、自我鞭策的能力,才是學習能否有效率、有永續性的關鍵。

他也認為,在資訊科技發展迅速的環境裡,學生得面對知識可能在短時間內,論述可能會改變、被推翻,因此,學生能否處理知識定義的模糊曖昧、擁有調節情緒的能力,會是能學得好的要點。

史萊賀建議學生和老師們學習、教學時,不妨思考: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能和科學家一樣,擁有獨立設計實驗、找出解決方法的能力嗎?當論述被推翻,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嗎?他指出,AI 時代,知識只是一個出發點,還需要結合認知、創意、好奇心、社交能力等,創造出新的價值。

因應 AI 世代的多變,台灣課堂也翻轉了

下午參與與談的講者還包含了亞洲各地的創新教育家。20 年來曾在法國、日本不同國家教學的日本美國學校老師堀井清毅(Kiyotaka Horii)就提到,教學創新不容易在日本主流學習中,得到多數家長、一線老師的親睞。

即便日本政府很積極改變大家的學習思維,但學生們仍是會「擠破頭的去補習」,因此他建議,或許可以在既定的教學空間外,加入課外學習社群嘗試創新學習。

更為彈性的教育 為了培養更適合的人才

生長在芬蘭,受聘於新加坡教育空間新創加速器計畫的尼可‧林德霍(Niko Lindholm)也提到,新加坡的中小學老師很有感, 「大學生在學校表現再好,仍然畢業後還是需要再三年時間才有生產力」。他比較 6、7 年前的芬蘭也曾經認為,學校要成為「堡壘」不容外界介入、侵犯,但是在面對當前科技社會所需人才的教育改變,已不再只是閉門造車,而是創造彈性空間,接納更為多元的觀點與做法。

推動國際體驗教育的雙橡海外教育創辦人林竹芸、引進「成功的七個習慣」到教育現場的沛德國際教育機構執行長柯沛寧,以及橘子蘋果兒童程市學苑執行長束凱文,也分享了他們在台灣教育創業的經驗。柯沛寧指出,過去台灣政府在教育改革的投資過度注重在制度的改革,例如課程、考試、升學制度等,卻忽略了投資「人」,他們希望投資在師培,藉由改變「人」,為教育現場創造更深化的改變。

昕奇雲端專業團隊取得眾多AWS原廠認證證書,有足夠能力協助各類產業部署雲端環境,並能針對客戶需求提出專業建議及全球化視野的雲端解決方案,以滿足客戶多元的雲端需求,讓企業除了使用服務以外,不用再額外獨自費力去面對複雜難懂的各類程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