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行銷快易通

經濟慘澹,美國創業為何創新高?

三月起疫情重創美國,失業率一度飆到近15%。員工慘兮兮,企業也不好過。喬治華盛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漢彌爾頓(Steven Hamilton)估算,疫情爆發後的三個月內,倒閉的企業數已經達到平時全年的倒閉數。

不過在這一片愁雲慘霧中,美國人愛冒險的性格帶來了一絲曙光:為了創業申請雇主身分識別碼(employer identification number)的人數大幅成長。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320萬人申請,去年同期只有270萬人。而且扣除零工經濟(gig economy)中的工作者與被資遣只好自立門戶的約聘人員等不聘雇員工的創業家類別後,仍有110萬申請案。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也是2007年以來的新高。

申請數從6月份開始暴增,有幾個可能原因。

第一,各地區陸續解封後,之前因為疫情而暫緩的經濟活動,現在一次大爆發。

第二,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而且這項轉變較過去幾次經濟衰退時期帶來的消費習慣轉變更為持久。對既有企業而言是衝擊,對新進者而言則是機會。

第三,個人儲蓄率高。現在的儲蓄率是上次經濟衰退期間的3倍,創業者手握充足的資金。

有趣的是,這一波創業潮孕育了許多資本額低的迷你事業。許多人的生活受衝擊後,看見疫情創造的新需求,決定藉著創業展開全新的生活。

原本主要為健身房做廣告行銷的姵頓(Danielle Payton)因為疫情而失去了客戶。後來她發現很多健身教練在Instagram上免費直播健身教學,就和朋友一起創辦了線上健身課程平台。學員繳費訂閱就可以瀏覽內容,健身教練則透過招攬學員抽取佣金。

健身教練歐斯奇(Ian Oestreich)則是在4月健身房閉館後,花1,000美元買工具,在朋友的後院裡開立腳踏車修理站,並透過社群媒體宣傳。現在一天可以修18台車,比之前在健身房賺得還多。6月健身房重新開張,他也不回去了。「以前的話,這種商業模式只有周末才做得起來,現在大家在Zoom上開會,會議間的空檔也可以來修車,所以每一天感覺都是周末,」26歲的歐斯奇說。

創業活動如此熱絡可望帶動美國經濟加速復甦。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在1940年代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理論」(creative destruction)指出,當景氣循環達到谷底,有些企業被迫退出、有些在壓力下創新,等到無法適應局勢的企業被淘汰、產業長出創新的果實,景氣就會回春,生產效率也會跟著提高。現在這波創業潮,可能就是美國經濟的解藥。

新創與就業市場息息相關。馬里蘭大學教授哈蒂凡格(John Haltiwanger)的研究指出,美國的就業機會有5分之1是新創創造的。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顯示,2017年(最新一份資料)民間企業雇員有將近一半受雇於員工未滿500人的中小企業。2007-09年金融危機過後,創業活動依舊疲弱,就是危機化解後,經濟復甦腳步依舊緩慢的原因之一。

許多人說,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美國已經丟失了那個「愛拚就會贏」的美國夢,但或許當骨子裡那種不怕冒險的精神,遇上了今年這隻難纏的病毒,就是讓美國人把夢找回來的機會,讓美國絕處逢生。 

參考資料:華爾街日報、Small Business New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