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快易通

疫情生出巨大商機!跨國創業的新關鍵字:數位轉型、低接觸、遠距離

落腳西雅圖的 Lubn 創辦人鍾淵州(YC Chung),在疫情開始時就觀察到一些現象。「別看西雅圖也是大城市,亞馬遜、微軟總部都在這裡,就表示我們數位化程度非常高」,實際上,許多當地的小吃店、理髮廳、咖啡館等日常所需店家,平常除了行銷宣傳,並不需要太數位化,「可是疫情一來,一切都變了,人們需要減少實體接觸(Contactless)。」

於是,鍾淵州幾個不同新創、軟體行業的朋友,紛紛在疫情一開始,放下手邊的工作,合力開展一個新專案:「Pickupmeal」,讓許多商家可以把他們所提供的食物上網供大家訂購,每週五結單,週末前讓訂購者可以自行前往取貨,減少接觸、讓商家在疫情期間得以維持基本訂單量存活,也讓就地避難的人們在食物上有了心靈的寄託。

 

Pickupmeal.com in Tapioka Express, Seattle(圖片來源:Pickupmeal 提供)

同樣在西雅圖參與 Amazon 旗下 Alexa加速器的 Roby,也看到疫情下的新機會。創辦人薛傑仁指出,Roby做的是辦公室自動化,讓人們可以透過 Slack、Teams 等等工具,快速調整諸如空調、燈光、報修等工作環境狀態。

疫情來襲,許多大公司都開始遠距工作,一開始他們也擔心這樣的服務會不會受到影響。但薛傑仁發現,通常可以順利遠距工作的公司,在美國都是中大型企業,早就開始數位化佈局,對這些企業來說,轉換到遠距工作雖有不適,但多半可以快速轉換。

「可是當地許多中小企業就和台灣的中小企業一樣,不見得準備好這些遠距工作所需的設備、軟體、甚至營運能力。」薛傑仁觀察,對於這些中小企業來說,數位轉型正式剛剛開始,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是機會而非威脅。「許多業主也在重整他們的大樓、建築物,對他們來說,減少實體接觸成為現階段更新物業的重點。」薛強調,「如果物業沒辦法高度自動化,讓進駐的企業在運作上致力減少實體接觸,物業就不具有足夠的競爭力。」

除了減少實體接觸,遠距工作與教學也成為明顯的關鍵字,除了撐起台灣幾大電腦公司今年的業績,許多人更有實際生命經驗的體認。

移居、情緒、團隊管理都是遠距的巨大商機

一位家住波士頓的創業家就與《數位時代》分享,這半年來與自家孩子並肩在家上學、上班的切實經驗,「平常,我必須在早上8點以前,送孩子到學校上課,接著趕到辦公室開第一個早會;但現在,同樣是早上 8 點,我的孩子已經在線上加入早上課堂的討論時間,我也已經在家的另一邊開始與投資人的會議。」而網路頻寬與上網裝置,變成她與孩子各自在家奮鬥的生命線,「如果斷網或斷電,我們就真的回到原始時代了。」她苦笑著說。

一位因疫情在舊金山不同新創間工作轉換的工程師更有感。他分享,「以前離職,你得交回你的電腦、門卡,離開前一週拿幾個紙箱把辦公座位的東西給清空。但拜COVID-19 所賜,我已經五個月沒進公司,轉換工作的手續也只是快遞來取一個箱子的電腦等物品,然後辦公室的家當也有人快遞給你」而新公司就更有趣了,「報到不用進辦公室,當天寄來三大箱裝備,有入職說明、新電腦、新手機、新螢幕、還有全新高級的辦公座椅。」他透過視訊如此與分享道。

「真心想想,那麼我還需要待在矽谷這麼高房價的地方幹嘛?」新公司早就開始退租,未來可能連辦公室都沒有了,新的工作設計,讓這位工程師認真考慮搬離原本的居住地。

遠距工作同樣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網路作家鱸魚就是其一。「長期在家工作是會有後座力的」鱸魚說,「疫情當前,改不了環境就得改自己,反正遠端工作大家也需要休個假,為什麼不組個團隊一起遠端邊工作、邊社交、邊度假呢?」

於是,離舊金山東北方三小時車程左右的太浩湖,瞬間從度假勝地變成 Bloomberg 文中的避難勝地。周圍的共同工作空間、度假房、飯店一屋難求,擠滿科技重鎮舊金山灣區的遠距工作者們。「大家都悶壞了。」鱸魚分享,他自己招兵買馬,五個同事浩浩蕩蕩地出發到太浩湖會合,每天固定時間工作、分工煮飯、開會、爬山、騎車、看夜景。「這樣的工作模式,讓你和同事在山上的木屋朝暮相處一個禮拜,在沒有公司道德規範的壓力下,在無話不談的條件下,你才知道現在認識的根本是另外一個人。以後再碰面的時候,你看到的可能已經不再是個同事,也不是個工程師。你會覺得跟他們開始真正非常熟稔。」他認為,「這可能也是遠端共同工作的意外收穫。」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租金價格昂貴的日本東京,連續幾項災難,包含311大地震所帶來的限電長期不便,連續侵日的颱風造成交通中斷,加上 COVID-19 開始強迫遠距工作後,這些大商社也發現,似乎不需要把所有的員工都集中在附近的建築裡上班。一名在日本旅遊電商平台工作的台灣人透露,「所以出現了新名詞:疏散,離開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移住到不同的城市裡去。」

大家的移住計畫(みんなの移住計画)成行,在日本 22 個地方,除東京之外的北海道、京都府、甚至沖繩縣,都推出了各類型的移住計畫,歡迎這些工作者重新移居,而這不單純是搬家而已,還包含了所有工作所需的資源,與適應當地的生活方式。

正在籌備台灣移住計畫的点点株式会社代表李欣芸(Cath Lee)解釋,許多商社開始在不同地區開設辦公室,容納那些疏散的工作者,也減輕了東京的壓力。隨著防疫的成功,也有更多日本工作者嚮往移居到台灣,李欣芸說,「本來每年就有許多日本的專業工作者會選擇移居到台灣來工作、生活;但在疫情發生後,有更多人開始詢問在移住台灣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嘗試著推出台灣移住計畫。」

遠距工作的挑戰,遠比大家想像的困難

連續創業家、剛創立 Bettr.me的焦任俠(Dan Chiao)分享自己對遠距工作的觀察,「軟體開發、網路服務行業的人們早就開始遠距工作,乍看不是什麼壞事」。但面對面可以觀察細微的表情、話題、肢體動作,這些訊號都在遠距工作中消失,每個遠距工作者都像在獨立的星球,這時,主管如何觀察員工滿意度,怎麼互動提升團隊的士氣,並組成合宜工作的團隊,就是很大的難題。

「同樣藉助科技,我們可能在網上透過即時分析語氣、表情、肢體語言來觀察這些遠距工作者的士氣。」擅長處理資料的焦任俠說,能夠在時間內為客戶產生價值,管理者透過工具安排協作,調整團隊步伐面對日復一日的工作,是遠距工作的真正挑戰。

實體活動暫停,但轉成線上活動的數量則開始大幅增加。「因為跨國旅行時間很長,各國的商業人士其實早就很習慣 Webinar、電話會議的工作形式。」美國軟體商業開發顧問蘇祐立說,「論壇、圓桌會議、一對一媒合、快速配對、甚至中場休息的點心時間,所有你可以想到的線下活動模式都可以搬到線上。」在線上參加一整天的活動其實並沒有比較輕鬆,比起線下活動,一樣要能夠與對方快速交談,蘇祐立解釋,線上活動失去了面對面的表情、眼神交流線索,實際展示的能力也大不相同,這都再再考驗了新創針對軟體或技術服務的商業開發能力。

當全世界都在實施遠距工作,連科技與消費行業的年度最大盛事消費電子展CES都決定在 2021 年全面數位化的同時,抗疫成功的台灣卻面對可能減緩數位轉型壓力的挑戰。「新的商業合作並沒有暫停、提案照走、比價也繼續、約還是照簽。」一位電子廠的高層卻十分憂心,當商務旅行變得困難,面對面合作不可行,「但不同層次的合作可能就會減緩,當合約簽完,合作才正式開始。」

不同工作團隊跨國、跨公司的工作技巧、磨合與信任才是難關。蘇祐立強調,遠距如何開會、需要正式的會議時程、步驟都是關鍵,「會議所需的文件、時程安排、所需要達成的結論、誰負責什麼工作、下次開會時間、會後的會議整理與追蹤,都是線上會議的必要項目。」蘇祐立提醒,「會議中要能夠提出明確清晰的需求,遠距會議不是電話聊天,因為不能面對面,更得把會議好好準備開好開滿!」

TOP